在2025年再谈金融科技的话,会发现这个词早已经不在热词的行列里了,并且某种程度上它也并不代表金融领域里最先进的生产力。从行业层来说,银行、保险和证券三大行业每年对金融科技的投入都不少,并且从2024年开始,增速有所回升。
实际上这种增速并不能反映行业内的真实情况,只看规模与增速的话很多问题就会被掩盖。金融科技对金融行业来说,本质上是一种舶来品,它并不原生与金融行业,反而是在社会发展趋势上,其他科技力量崛起后,反向输出给金融行业,才出现了所谓金融科技一说。
所以从传统金融产业来看,金融科技投入的增减,是脉冲性的。也就是说当新一轮技术出现后,会导致金融机构短期内大规模投入该技术进行改良。但这股风潮退去后,很难说沉淀下来什么具体的能力。至少从预期上,这些投入前后的结果是存在断层的。
放大来看这一特点广泛存在于大型的机构中,2024年末,DeepSeek发力,引燃了新一轮大模型应用热潮,而2024年1-12月,中国大模型项目中标金额呈现出如下态势。
这隐隐的透露出另外一件,也许是金融行业忽略很久,又本应该不寒而栗的事,即:金融行业傲慢到并不真正的在意技术。
金融科技九大技术趋势
由此我们在2024年走访了很多金融与科技公司,调研其在2024年的主要产品业务布局,得到以下九个技术趋势。分为两块:
第一块是相对重要和前沿,并且有一定的递进关系:
趋势一:多模态数据处理技术异军突起。改善信息收录方式,推动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泛化应用。这是所有金融机构在应用科技过程中基础中的基础,在实际技术落地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底子有多少漏洞。
趋势二:低代码平台应用。下沉业务开发逻辑,覆盖更多中长尾金融业务场景。主要服务于金融机构的毛细血管,也就是一些分支机构和部门,所面对的临时性,突发性和小的服务需求。让基层业务人员可以快绕过复杂的报备和开发流程,迅速生成可用服务,满足需求。
趋势三:金融大模型。集成数据、算法、算力,是大模型能力输出的主要方式。其内涵是大模型更多利用金融数训练,生成更符合金融工作环境的模型能力。
趋势四:AI数智人。数字人的升级。与多模态技术的结合为用户带来全新数智体验。
第二块是相对独立的应用点:
趋势五:RPA与多技术的融合应用。以企业级集成平台的模式为金融机构提供复杂业务流程的自动化解决方案。
趋势六:“云边端”协同与边缘计算。满足金融机构充分泛在算力的需求。
趋势七:“一云多芯”融合云平台。从底层硬件到上层云原生应用的多芯全栈式适配兼容。
趋势八:隐私计算一体机部署。软、硬件结合提升隐私计算技术的易用性。服务于中小金融机构数据对接的业务。
第九类:云原生安全。将安全技术与云端应用紧密结合,打造云原生时代安全范式。从数据出口的安全规范,向更前端转移,即在生成代码时就会考虑安全方面的内容。
那么应用效果如何?
在2025年初,我们访问了122位银行、保险、证券行业的从业人员,以数字化业务部、科技管理部、数据中心、软件开发等部门的负责人为主,让他们对自己公司所应用的技术进展做出评分。
一方面是与上面第一板块趋势相对应的人工智能,也是与当前社会环境中最热的技术息息相关。可以看到金融机构人工智能领域科技产品部署进程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以下三类梯队:
第一梯队产品聚焦于服务核心盈利环节以及非核心业务场景下的交互服务与知识支持;第二梯队产品聚焦于金融业务的中后台场景,通过技术的赋能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体现人工智能的智慧涌现性;第三梯队产品服务场景较为冗杂,目前AI智能招聘作为增长较快、市场反馈较好的AI应用受到关注,约有24%的机构已将该项能力投入应用。
来源:N=122,以上所列举的人工智能产品并不意味着该项产品仅有人工智能一类技术,而是指人工智能在该产品中起较为主导的作用,因此把其归类为人工智能类金融科技产品;专家访谈,公开资料,艾瑞咨询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
另一方面聚焦于更加基础的大数据层面。同样可以看到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产品聚焦于数据要素开发与基础应用,围绕用户经营与全生命周期运维的数据支持。第二梯队产品聚焦于数据要素在业务场景的深度应用,关注数据标签与信息的传达,服务的业务场景专业化程度更高。第三梯队产品更加关注金融业务的长尾场景,多以完善用户的深度服务体验为主,聚焦业务价值链的远端。
来源:N=122,以上所列举的大数据产品并不意味着该项产品仅有大数据一类技术,而是指大数据应用在该产品中起较为主导的作用,因此把其归类为大数据类金融科技产品;专家访谈,公开资料,艾瑞咨询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
所以,终极的结论浮出水面
在前文中,我们提过,金融科技在金融机构的应用,是跟随社会科技发展趋势而来的。这一点在金融机构在技术的应用上有所体现,金融机构的自主性很差。应用最成熟的板块,基本都可以在当前社会最热门的供应商中,找到其售卖的影子。也就是说,所谓的金融科技,投入前后的能力断层,本质上是因为金融机构并不明确知悉自己的需求,往往是供应商兜售哪类产品,他们才拿来主义的应用。这体现出在中国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最具实力的金融机构,其生态位仅仅是科技公司发展过程中的市场,并不是主导者。
而我们观察金融机构的核心价值,其实是对金融生产资料的牢牢掌控。这些生产资料包括现金与各类金融产品,和更为重要的数据。所以对于这样的优势,金融机构想要在金融科技领域有所建树,只有三个方向:
第一,利用资金资源优势,投资有潜力的技术公司。只以投资人的身份,参与科技领域的进步,产生的收益总好过于无意义的金融科技投入。
第二,将数据生产资料与有技术的公司进行在必要安全框架下的合作,辅助技术公司利用数据产品获得利润。
第三,完全抛弃金融母公司的包袱,以不要求KPI和集团贡献的方式,成立真正意义上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将所有的技术在自己体系内应用成行业标杆,进而再与市场上已有的科技公司竞争。
除此三法,以目金融公司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来看,金融科技必然会延续脉冲式增长的虚假繁荣。